主营产品:
文章详情
显色反应及其影响因素|上海而立环保科技有限公司-开云体育买球app下载
日期:2019-09-07 16:43
浏览次数:7161
摘要:
显色反应及其影响因素
分光光度法应用的显色反应,按反应类型,主要有氧化还原反应和络合反应两大类,其中络合反应是*主要的。
分光光度法对显色反应的要求
对于显色反应,一般应满足下列要求:
1) 择性好、干扰少或干扰容易消除。
2)敏度高。分光光度法一般用于微量组分的测定,故一般选择生成有色化合物的摩尔吸光系数高的显色反应。但灵敏度高的反应不一定选择性好,所以必须**加以考虑。同时对于高含量组分的测定,不一定选用*灵敏的显色反应。
3)有色化合物的组成恒定,符合一定的化学式。对于形成不同络合比的络合反应,必须注意控制试验条件,使生成一定组成的络合物,以免引起误差。
4)有色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应足够稳定,至少保证在测量过程中溶液的吸光度变化很小。这就要求有色化合物不容易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,诸如日光照射、空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作用等,同时亦不应受溶液中其它化学因素的影响。
5)有色化合物与显色剂之间的颜色差别要大。这样显色时的颜色变化鲜明,而且在这种情况下试剂空白一般较小。有色化合物与显色剂之间的颜色差别,通常用“反衬度(对比度)”表示,它是有色化合物mr和显色剂r的*大吸收波长之差λ:
λ=λmr*大-λr*大 (2-6)
一般要求λ在60nm以上。
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
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显色剂的用量
显色反应一般可用下式表示:
m + r mr
被测组分 显色剂 有色化合物
为了保证显色反应应尽可能地进行完全,一般需要加入过量显色剂。但不是显色剂越多越好。对于有些显色反应,显色剂加入太多,反而会引起副反应,对测定不利。在实际工作中,通常根据试验结果来确定显色剂的用量。试验的方法是使被测组分浓度不变,加入不同量的显色剂,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测定吸光度。
显色剂用量对显色反应的影响是各种各样的,一般有三种可能出现的情况,如图2-1(a)、(b)、(c)所示。其中(a)的曲线是比较常见的。开始时随着显色剂浓度的增加吸光度不断增加,当显色剂浓度达到某一数值时,吸光度不再增大,出现ab平坦部分。这意味着显色剂浓度已足够,因此可以在ab之间选择合适的显色剂浓度。
图(b)与(a)不同的地方是曲线的平坦区域较宽,当显色剂浓度继续增大时,吸光度反而下降。如硫氰酸盐测定钼就是这种情况。因为mo(ⅴ)与scn-生成一系列配位数不同的络合物:
mo(scn)2+3 mo(scn)5 mo(scn)6-
浅红 橙红 浅红
如果scn-浓度太高,由于生成浅红色的mo(scn)6-络合物,使吸光度降低。遇此情况,应严格控制显色剂的量,否则得不到正确的结果。
图(c)与前两种情况完全不同,当显色剂的浓度不断增大时,吸光度不断增大。如scn-测定fe3+时,随着scn-浓度的增大,生成颜色愈来愈深的高配位数络合物fe(scn)-4、fe(scn)2-5,溶液颜色由橙黄色变至血红色。对于这种情况,只有十分严格控制显色剂的量,测定才有可能进行。
溶液的酸度
酸度对显色反应的影响主要有如下几方面:
(1) 影响显色剂的浓度和颜色
显色反应所用的显色剂不少是有机弱酸,显然,溶液的酸度将影响显色剂的离解,并影响显色反应的完全程度。这可从下列反应式看出
m+hr mr+h+
图2-1 吸光度与显色剂浓度的关系
可见,酸度增加对显色反应是有利的。
同时,许多显色剂具有酸碱指示剂性质,即在不同的酸度下有不同的颜色。遇此情况,在选择酸度时需加以考虑。例如1-(2-吡啶偶氮)-间苯二酚(par),由离解平衡可以看出,当溶液的ph值小于6时,主要以黄色h2r形式存在;ph7~12时,主要以橙色hr-形式存在;ph大于13时,主要以红色r2-形式存在。大多数金属离子和par生成红色和红紫色络合物,因而par只适宜在酸性或弱酸性溶液中进行比色测定。在碱性溶液中,显色剂本身已显红色,比色测定显然难以进行。
pka1 pka2
h2r h+ + hr- h+ +r2-
6.9 12.4
黄色 橙色 红色
(2) 影响被测金属离子的存在状态
大部分金属离子很容易水解,当溶液的酸度降低时,它们在水溶液中除了以简单的金属离子形式存在外,还可能形成一系列的羟基或多核羟基络离子。如al3+在ph≈4时,即有下列水解反应发生:al(h2o)63+ al(h2o)5oh2+ + h+
2al(h2o)5oh2+ al2(h2o)6(oh)33+
当酸度更低时,可能进一步水解生成碱式盐或氢氧化物沉淀。显然,这些水解反应的存在,对显色反应的进行是不利的。如生成沉淀,则使显色反应无法进行。
(3) 影响络合物的组成
对于某些生成逐级络合物的显色反应,酸度不同,络合物的络合比不同,其色调也不同。如磺基水杨酸与fe3+的显色反应,在不同酸度的条件下,可能生成1:1、1:2和1:3三种颜色不同的络合物,故测定时应控制溶液的酸度。
显色反应*适宜的酸度,通常是通过实验来确定的。具体的方法是固定溶液中被测组分与显色剂的浓度,调节溶液不同的ph值,测定溶液吸光度。用ph值作横坐标,吸光度作纵坐标,作出ph值与吸光度关系曲线,图2-2,从中找出*适宜的ph值。
a
ph
图2-2 ph值与吸光度关系曲线
2.3 显色温度
在一般情况下,显色反应大多在室温下进行。但是,有些显色反应必须加热到一定温度才能完成。如用过硫酸铵(在硝酸银的存在下)氧化mn2+生成mno4-的的显色反应就是如此。又如用硅钼蓝法测定硅时,生成硅钼黄的反应,在室温下需10min以上才能完成,在沸水浴中则只需30s。某些有色化合物在温度较高时容易分解,这一情况是应该注意的。
2.4 显色时间
有些有色化合物能瞬间形成,颜色很快达到稳定状态,并在较长时间保持不变;有些有色化合物虽能迅速形成,但很快就开始褪色;有些化合物形成缓慢,需经一段时间后颜色才稳定。因此,应根据实际情况,确定在*合适的时间内进行测定。
2.5 溶剂
有机溶剂会降低有色化合物的离解度,从而提高了显色反应的灵敏度。同时,有机溶剂还可能提高显色反应的速度,以及影响有色络合物的溶解度和组成。如用偶氮氯膦ⅲ测ca2+,加入乙醇后吸光度显著增加。又如用氯代磺酚s测nb,在水溶液中显色须几小时,加入丙酮后则只需30min。
2.6 溶液**存离子的影响
如果共存离子本身有颜色,如fe3+、ni2+、cr3+、cu2+、co2+等则会造成干扰。如果共存离子和被测组分或显色剂生成无色络合物,这将降低被测组分或显色剂的浓度,从而影响显色剂与被测组分的反应,引起负误差。如果共存离子与显色剂生成有色络合物,则引起正误差。上述各种干扰情况可用下列几种方法消除。
(1) 控制溶液的酸度。如用二苯硫腙测定hg2+时,cu2+、co2+、ni2+、sn2+、zn2+、pb2+、bi3+等均干扰,如果在稀硫酸(0.5mol/l)介质中,则上述离子都不与二苯硫腙作用。
(2) 加入掩蔽剂。如用二苯硫腙测定hg2+时,在0.5 mol/lh2so4介质中尚不能消除ag+和大量bi3+的干扰,这时可加入kscn掩蔽ag+,用edta掩蔽bi3+,从而达到消除干扰的目的。
(3) 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改变干扰离子的价态,以消除干扰。如用铬天箐s比色测定铝时,fe3+有干扰,加入抗坏血酸将fe3+还原为fe2+后,干扰即可消除。
(4) 利用校正系数。例如硫氰酸盐法测定钢中w时,v(ⅳ)会与scn-生成蓝色(nh4)2[vo(scn)4]络合物,干扰测定。为扣除v(ⅳ)的干扰,常用校正系数法。即在相同的条件下,用标准钨和钒通过实验求出1%钒相当于使结果偏高0.20%(随实验条件不同略有变化)。这样,试样中钒量事先测得后,就可以从钨的测定结果中扣除钒的影响,从而求得钨的含量。
(5) 利用参比溶液消除显色剂和某些有色共存离子的干扰。例如用铬天箐s比色测定钢中铝时,ni2+、cr3+等干扰。为此取一定量的试液,加入少量nh4f,使al3+与f-生成alf63-络合物而被掩蔽。然后加入显色剂及其他试剂,以此作为参比溶液,这样便消除了ni2+、cr3+的干扰,也消除了显色剂本身颜色的影响。
(6) 选择适当的波长。例如用丁二酮肟比色法测定钢中镍时,ni(ⅳ)与丁二酮肟的络合物 λ*大吸收峰在460nm~470nm处。由于用酒石酸钾钠或柠檬酸钠掩蔽fe3+,考虑到酒石酸铁络合物在460nm~470nm处也有一定的吸收,会干扰镍的测定。因此便选用520nm~530nm波长处作镍的测定,这样灵敏度虽稍低些,但却消除了fe3+的干扰。
(7) 采用适当的分离方法。